目錄
(一)前言
(1)議題背景
(2)問題
(3)成樹與幼苗被啃食程度之預測
(二)材料與方法
(1)研究區域概述
(2)方法
(三)實驗結果
(四)討論
(五)引用文獻
(一)前言
(1)議題背景
在許多森林群集中有大型植食性動物啃食幼苗的情況,如玉山國家公園有水鹿、墾丁國家公園有梅花鹿、黃石公園有馴鹿等大型動物會啃食幼苗。幼苗(seedling)有一較具普遍性的定義為:仍依賴種子養份供應的未成熟植物稱為小苗,一旦植物養份供應從自身轉移到外界則可視為脫離小苗階段(Fenner,M., 1987)。幼樹(sapling)則是脫離種子養份供應,改由自身提供,但未能產生配子之階段。(Lennon, 2015)。小苗在森林的長期動態上扮演關鍵角色(Augspurger 1984, Barot et al. 1999, Connell and Green 2000, Rey and Alcantara 2000, Li et al. 2005A)。幼苗死亡率極高,容易受土壤、濕度、降雨等因素影響而死亡,大部份幼苗在此階段已死亡而無法長成大樹,使得幼苗階段成為森林再生的一個瓶頸(Li et alB. 2005, Negussie et al. 2008)。且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及人為的濫墾濫伐,森林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小苗將會是復育森林時的重要角色。 (Gallegos,2015)
前人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研究指出水鹿啃食或磨角行為對中、高海拔園區的森林冠層樹種的更新、徑級結構、演替方向有明顯效應(翁等,2010)。同時,森林地被層及草地植被的覆蓋度、組成、垂直結構亦受到影響(翁等,2010;林等,2009;林等,2010)。在結構上,森林從根系、枝幹一直到林冠為不連續的垂直分層,各林層的生物、非生物因子皆有所不同(Parker, 1995; Lowman and Rinker, 2004),而這也造成森林中的昆蟲群聚同樣具有特定的垂直分布模式(Basset et al., 2003)。
(2)問題
前人研究大多關注在幼苗對森林更新的影響,而較少探討到大型植食性動物啃食幼苗是否會對僅利用幼苗的生物之族群結構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想要透過實驗,試著找出在柴山區域內是否有生物只利用幼苗或具有對幼苗的偏好性,以了解哪種生物族群結構會因為大型植食動物的取食而改變。
(3)假設
大型植食性動物啃食小苗,將會影響到偏好利用小苗的生物之族群結構。
(4)成樹與幼苗被啃食程度之預測
表一
其中"+"號表示成樹與幼苗被啃食的程度差異不大、較小的"+"號則代表有被啃食但較不嚴重,"-"號表示幾乎沒有被啃食。
第一種情況為有某種生物僅取食幼苗,代表大型植食動物的取食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某生物的族群結構。
第二種情況為有某種生物會取食成樹與幼苗,但對幼苗有偏好性,其族群結構被大型植食動物影響程度較第一種輕微。
第三種情況為有某種生物會取食成樹與幼苗,且無偏好性。
第四種情況為有某種生物會取食成樹與幼苗,且偏好成樹。
第五種情況為有某種生物僅取食成樹。
(二)方法及研究區域概述
(1)研究區域概述
我們的研究區域以柴山為主,以下對柴山的氣候、降雨及地形地質做介紹。
根據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柴山屬於隆起的珊瑚礁地型,平均月均溫最低在 1 月時為 19.1 ℃,最高為8 月 29.1 ℃。平均年降雨量為 1748.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至10月之間。根據台灣地景保育網,柴山為一隆起的珊瑚礁丘陵,最高處為356公尺,依據地形上的差異,柴山由北向南可分為北段盆地狀區、中段台地狀地區、南段階地狀地區。就地質而言,柴山地區出露之地層由老而新為古亭坑層(含高雄石灰岩透鏡體)及壽山石灰岩,其中壽山石灰岩與古亭坑層為交角不整合接觸。 古亭坑層為厚層的軟弱泥岩,壽山石灰岩則為早期在泥質沉積物上局部珊瑚礁體生長,與一些石灰質藻類混合形成石灰體,最後區域隆起成為低矮的丘陵。
北壽山小苗分布圖
(2)方法
(A)採集:
採集沿地圖上登山步道旁的樹苗及成樹之葉片,盡量找出同棵成樹上所有被啃食的痕跡。
(B)比對利用方式:
(a)鑑定樹種。
(b)描述啃食痕跡之特色。
(c)逐一比對成樹與幼苗葉片上被啃食的痕跡。
(三)實驗結果
在南北柴山觀察到的原生、較普遍且常被啃食的植物中,我們以以下樹種來進行下階段的比對。
圖一
以下是各樹種成樹與幼苗食痕比對結果
(1)血桐
圖二
1. 咀嚼式(不留葉脈) 2. 蟲癭 3. 刮食 4. 潛葉 5. 咀嚼式(留葉脈)
相同啃食形式:1、2
(2)恆春厚殼樹
圖三
1. 咀嚼式(留葉脈) 2.咀嚼式(不留葉派、由葉緣) 3. 潛葉 4. 咀嚼式(由中間、不留葉脈)
相同啃食形式:1、2
(3)構樹
圖四
1. 咀嚼式 (由中間) 2.咀嚼式(由葉緣)
啃食形式皆相同
(4)蟲屎
圖五
1. 潛葉 2.咀嚼式(由中間) 3.咀嚼式(由中間)
相同啃食形式:1、2
(5)山柚
圖六
1. 咀嚼式 2. 潛葉 3. 刮食
啃食形式皆相同
(6)稜果榕
圖七
1. 咀嚼式(不留葉脈) 2. 咀嚼式(由中間、留葉脈) 3. 咀嚼式(由葉緣、留葉脈)
4. 潛葉
啃食形式皆相同
(7)白飯樹
圖八
1. 咀嚼式(不留葉脈) 2. 潛葉 3. 咀嚼式(留葉脈)
啃食形式皆相同
(8)海桐
圖九
1. 咀嚼式(不留葉脈) 2. 介殼蟲
相同啃食形式:1
以下是各樹種成樹幼苗時痕比率
表二
利用有某特定食痕之植物個數除以所記錄之植物總數得出食痕比率。
以下是各樹種成樹幼苗被啃食程度之比較
"+"號表示成樹與幼苗被啃食的程度差異不大、較小的"+"號則代表有被啃食但較不嚴重,透過表二數據比較而得此結果。以目前實驗結果得知,在我們的研究區域中,並沒有生物僅取食幼苗,但有程度上的差別。其中取食稜果榕幼苗的生物之族群結構較容易被大型植食動物的取食影響。
(四)討論
關於實驗結果其實參考性不高,因為在採集各樹種時的努力量不相同,導致算出結果不公平。Barrios (2003)的實驗方法與我們相似,他所使用的參數是Mann-Whitney U-test p value,來算出成樹幼樹食痕差異度,但我們的能力不足,所以未能算出較具參考性的數據。然而我們觀察出成樹上的食痕具有較大的多樣性及豐富度。只能初步確認在我們的研究區域中,並無生物僅利用幼苗。季節因素也限制了我們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時間約從秋季開始,那時已較難觀察到利用植物的生物,因此無法十分確定我們所分辨出的食痕形式是否真的相同或相異。
(五)引用文獻
Augspurger, C. K. (1984).Light requirements
of neotropical tree seedling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owth and
survival. Journal of Ecology 72: 777-795.
Barot, S., Gignoux, J. and Menaut,
J. C.(1999) Demography of a savanna palm tree: predictions from
comprehensive spatial pattern analyses.Ecology 80: 1897-2005.
Barrios, H. (2003) Insect Herbivore Feeding
on Conspesific Seedlings and Trees Arthropods of Tropical Forests.
25: 282-287.
Basset Y, Hammond PM, Barrios H, Holloway JD,
Miller SE. 2003.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arthropod assemblages.Arthropods of
tropical forests: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resource use in the canopy,
pp. 17-27
Connell, J. H. and Green, P. T.
(2000).Seedling dynamics over thirty-two years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tree.Ecology 81: 568.
Fenner,M(1987)Seedlings.New Phytol. 106 (Suppl.): 35-47
Gallegos,S.C., Hensen,I.,Saavedra,F.V. and Schleuning,M.(2015)Bracken fern facilitates tree seedling recruitment in tropical fire-degraded habitat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02/2015; 337:135-143.
Li, F.-R. et al. (2005)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e-and post-germination determinants for recruitment of an
annual plant community on moving sandy land. Annals of Botany 96:
1215-1223.
Lowman,M.D. Rinker,H.B.(2004) Insect
Herbivore in Tropical Forest. Forest canopies the U.S.A:Elesiver. 463pp
Negussie, A.
Hussen,A.Megersa,N.Retta,N. Mathiasson,N.Björklund,N.(2008).Seedling
mortality causes recruitment limitation of Boswellia papyrifera in northern
Ethiopi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378-383
Parker GG. (1995)Structure and Micriclimate
of Forest Canopies.Forest Canopies, pp. 73-106
Pey, P. J. and Alcantara, J. M.
(2000) Recruitment dynamics of a fleshy‐fruited plant (Olea europaea):
connecting patterns of seed dispersal to seedling establishment.Journal of
Ecology 88: 622-633.
林良恭、江智民、喬雅玲、徐歷鵬、賴伯琦、黃重期。2010。玉山國家公園郡大溪 流域地區生物資源勘查。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51
頁。
林良恭、孫義方、喬雅玲、徐歷鵬、賴伯琦、黃重期。2009。玉山國家公園郡大觀 高地區生物資源調查。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86 頁。
翁國精、林宗以、張書德、范震華。2010。玉山國家公園新康山區中大型哺乳動物 監測暨水鹿族群生態調查。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83 頁。